大明锦衣卫689
中加入朱砂和雄黄,增强对毒光的抵御能力。另外,派人去泉州港,寻找精通波斯光学的工匠,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。"
阿砚点头应下,正要离开,崔知夏又叫住了他:"阿砚,你说镜师傀儡胸腔里的《永乐大典》残页,会不会和隐雾岛上的秘密有关?"
少年参将愣了愣,思索片刻后道:"极有可能。倭寇如此大费周章,甚至动用失传的十二色分光术,必定是为了某个惊天的计划。而《永乐大典》作为集天下智慧之大成的典籍,其中或许就藏着解开谜团的关键。"
崔知夏若有所思地点头,目光再次投向隐雾岛。那里的云雾突然翻涌起来,一道紫色的光芒穿透云层,转瞬即逝。她握紧手中的三棱镜,破损的镜片在掌心划出细痕,却让"Lux Veritatis"的刻痕更加清晰。这场光与暗的博弈,远没有结束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登州港陷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。工匠们日夜敲打磁石,将其与朱砂、雄黄熔铸,打造出新型的防御装置;医官们在药庐中反复试验,调配出更有效的解毒药剂;士兵们则在戚将军的带领下,进行着严苛的训练,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再次进攻。
崔知夏则将自己关在了望塔中,整日研究从文庙搬来的典籍。她对照着《永乐大典》残卷,在《天工开物》中寻找光学原理,又在《星象志》里查阅二十八宿的运行规律。算筹在她手中翻飞,沙盘上画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星图。她试图找出倭寇阴谋的全貌,找出破解十二色分光术的方法。
小主,
一日深夜,崔知夏正在研读一本关于西域光学的古籍,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奇异的声响。她推开窗,只见海面上泛起诡异的紫光,那些被标记为诡雷的地方,正有规律地闪烁着光芒。她迅速拿起望远镜,看到隐雾岛方向驶出几艘快船,船头的镜面在夜色中泛着冷光。
"不好!他们要发动偷袭!"崔知夏立刻敲响警钟。港口顿时灯火通明,士兵们迅速登上战船,工匠们启动磁石滤网,医官们推着装满解毒药剂的推车奔向码头。
战斗在夜色中打响。倭寇的快船利用夜色掩护,发射出大量带着毒光的箭矢。但这次,明军早有准备。改良后的磁石滤网散发出淡淡的金光,将毒光箭矢纷纷吸附、化解。崔知夏站在了望塔顶,指挥着光学装置,将十二色光谱重新排列,形成一道光盾,抵御着敌人的攻击。
然而,倭寇显然还有后招。只见隐雾岛上突然升起一道巨大的光柱,十二色光芒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个巨大的光阵。光柱中,隐约可见一个巨大的装置,上面刻满了海东青图腾和神秘的符文。崔知夏的瞳孔骤缩,她认出那正是《永乐大典》残卷中记载的"天工聚能阵",传说中能汇聚天地之力的禁忌装置。
"启动浑天仪,按照北斗七星的轨迹调整光谱!"崔知夏大声下令。三百面水晶棱镜发出嗡鸣,与浑天仪的齿轮产生共鸣。十二色光谱在空中交织成网,与敌方的光阵激烈碰撞。海面上空,光芒四射,爆炸声震耳欲聋。
在激烈的战斗中,崔知夏突然发现敌方光阵的运转规律与星象有关。她迅速抓起算筹,在沙盘上推演。当她将光谱调整到与二十八宿的某个星象一致时,奇迹发生了——敌方的光阵出现了裂痕。
"就是现在!全力攻击!"崔知夏一声令下,明军战船的火炮齐鸣,磁石滤网发射出的光束直击敌方光阵的弱点。倭寇的光阵终于支撑不住,轰然崩塌。
战斗结束时,天已经破晓。崔知夏站在了望塔顶,望着渐渐散去的硝烟。隐雾岛的方向,依然被重重迷雾笼罩,但她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手中的三棱镜折射出微弱的光芒,仿佛在告诉她,光明与黑暗的博弈,永远不会停止。而她,将继续追寻真理的光芒,直到揭开隐雾岛的所有秘密。
海风再次卷起她的衣襟,崔知夏深吸一口气,转身走向塔楼。她要继续研究典籍,继续改良光学装置,为即将到来的真正挑战做好准备。因为她坚信,只要心怀光明,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黑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