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锦衣卫736
前,铺开一张泛黄的图纸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战斗中暴露的问题和改进方案。
在另一边,日本的安土城同样弥漫着紧张的气息。织田信长坐在议事厅内,听着谋士山本勘助汇报情报。“大人,明军近期在火器研发上动作频繁。他们不仅改良了火绳,还在尝试研制一种新型的连发装置。”
织田信长摩挲着手中的茶碗,冷笑道:“陆明远果然不容小觑。传令下去,召集所有工匠和技师,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能克制明军火器的新式武器。”他的目光投向窗外,远处的海面波光粼粼,却暗藏着无尽的杀机。
时光飞逝,三个月后,东海之上再次战云密布。织田信长率领着经过改良的舰队卷土重来。这次,他的战船上装备了从葡萄牙引进的新式佛郎机炮,射速更快,射程更远。而且,倭寇还研发出了一种特殊的火药,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碎片,杀伤力极强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陆明远站在了望塔上,看着倭寇的舰队逼近,神色镇定自若。经过这段时间的钻研,匠作营已经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。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新研制的“连珠铳”,这种火器采用了旋转弹仓设计,能够连续发射五发子弹,大大提升了火力持续性。
战斗打响,倭寇先发制人,新式佛郎机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。炮弹如雨点般落在明军阵地上,掀起阵阵尘土。但陆明远早有准备,他下令启用新修建的地下防御工事,这些工事采用了特殊的夯土技术,能够有效抵御炮火的攻击。
“使用连珠铳,瞄准敌船帆索!”陆明远一声令下,明军士兵们迅速架起连珠铳。旋转弹仓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,五发子弹如流星般射向倭寇战船。原本坚固的帆索在密集的弹雨下纷纷断裂,失去动力的战船在海面上摇摇欲坠。
织田信长见势不妙,立即改变战术。他让倭寇们释放出大量的渔网,试图缠住明军的火铳,使其无法正常发射。同时,又祭出了新型的烟雾弹,这种烟雾弹不仅能遮蔽视线,还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,让明军士兵难以睁眼。
面对倭寇的新战术,陆明远并未慌乱。他指挥士兵们使用经过改良的“散雾筒”,这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原理制成的装置,能够将烟雾吹散。至于缠住火铳的渔网,工匠们早已在火铳上加装了锋利的刀片,只需轻轻拉动机关,便能将渔网割断。
战斗进入胶着状态,双方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战术和武器。倭寇又推出了一种小型潜水艇,这种潜水艇能够潜入水下,接近明军战船后进行爆破。陆明远得知消息后,迅速组织工匠研发应对之策。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,一种新型的声呐探测装置诞生了。这种装置利用声波反射原理,能够探测到水下的异动。
当倭寇的潜水艇再次发动攻击时,明军早已严阵以待。随着声呐装置发出的警报声,士兵们将特制的深水炸弹投入海中。爆炸声在水下响起,潜水艇被炸毁,海面上升起巨大的水柱。
织田信长看着战局逐渐对自己不利,心中充满了不甘。他决定孤注一掷,发动最后的总攻。倭寇舰队倾巢而出,战船上挂满了燃烧弹,准备与明军同归于尽。
陆明远察觉到了倭寇的意图,他冷静地分析战局,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。他让部分战船佯装败退,将倭寇引入一个海湾。当倭寇舰队进入海湾后,明军立即封锁了出口,然后使用新研制的“喷火筒”,这种喷火筒能够喷射出长达数十米的火焰,将倭寇的战船团团围住。
海湾内火光冲天,倭寇战船在火海中苦苦挣扎。织田信长望着这一切,知道自己这次彻底失败了。他不得不下令撤退,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逃离了东海。
这场战斗结束后,陆明远和织田信长都深刻认识到,科技与智慧的较量永无止境。陆明远继续带领匠作营探索火器技术的边界,他开始研究如何将火药与机械装置更好地结合,甚至设想制造出能够自动瞄准的火器。而织田信长也在日本大力发展科技,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,试图在下一次较量中占据上风。
东海之上,波涛依旧。但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下,一场关于科技与智慧的无声较量,仍在持续升温。陆明远站在海边,望着浩瀚的大海,他明白,守护这片海域的使命,将激励着他不断前行,在科技的道路上永不止步。而织田信长,也在遥远的彼岸,默默积蓄着力量,等待着下一次与明军的交锋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注定将成为两个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